數智時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深刻影響著各個領域,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并深刻改變著傳統(tǒng)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在數智時代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近年來,學術界對于數字化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多方面探討,研究者們提出了數字化教育資源、在線課程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手段,力求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不過,當前一些新手段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教育內容與新興技術的結合不夠緊密、教育效果評價機制尚未完善等,亟待展開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本文旨在探討數智時代高校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發(fā)展的新路徑,使育人工作更加貼合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特點,從而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數智”概念及其技術已成為科技領域的熱點,“數智時代”則指的是信息技術極為先進、數字化深入人們生活的時代。在數智時代,大數據等核心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為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向。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和工具被引入,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一是大數據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包括學習進度、習題完成情況及錯誤類型等,從而為每個學生構建獨特的學習檔案。教育系統(tǒng)可以基于這些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推薦。其二是人工智能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真正的自適應學習。通過持續(xù)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AI系統(tǒng)可以實時調整學習內容和難度,確保學習過程始終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種自適應學習模式可以促使學習效果最大化,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其三是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應用?;ヂ摼W技術使得遠程教學成為可能,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入豐富的教育資源。而物聯網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如智能白板、傳感器等,則增強了師生的互動,提升了教學效果。
數智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諸多新要求
其一,重視學生個性差異,精準識別教育對象的需求。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思想狀況、學習風格和成長背景各不相同。過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單一化、模板化的弊端,即實施統(tǒng)一的教學方案,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利于學生個性人格的養(yǎng)成。在數智時代,高校應積極利用數智技術,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聚焦不同專業(yè)、年級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如高校可以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更全面、精準地了解不同專業(yè)學生群體、不同興趣學生群體的特點,并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社交活動、課堂表現等多維度信息,給每個學生進行精準的“數字畫像”,識別他們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學習習慣等個性特征,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對學生需求的分析,高校可以制定多樣化的教育方案。如針對不同興趣的學生,設計不同風格的思政課程(如參與式、討論式、情景模擬等),以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的教育內容。同時通過學習成果反饋,定期修訂教育方案,始終保持教育內容與學生需求一致。
其二,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實現受教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內化,但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否能夠充分投入教育環(huán)節(jié)、能否對教育內容產生共鳴,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關鍵。只有提升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學生才會聽得進、記得住、用得著,思政課才會有效果。數智化教育技術為提升思政課吸引力灌注了動力。如通過多媒體教學、虛擬現實、在線互動平臺等現代教育技術,思政課可以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貼近實際。此外,教師可以依托網絡展示豐富的案例和視頻,使理論知識具象化,通過在線互動平臺,學生可以實時參與討論,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和參與度。
其三,注重教育生態(tài)的構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影響逐漸凸顯出來。構筑思政教育生態(tài),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政治辨別力和思想理解力,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應對各種思想觀念和思潮的挑戰(zhàn),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正確政治方向。構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生態(tài)需要一個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內的多方面協同。其中,家庭環(huán)境需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學校環(huán)境需要創(chuàng)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社會環(huán)境需要營造健康的輿論氛圍和文化背景。在構筑思政教育生態(tài)的過程中,高校應積極應用數智化技術,聯系多方育人主體,整合思政育人資源。如高??梢酝ㄟ^數智化技術,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育人平臺,將教師、學生、校友、社會專家等多方主體連接起來,共同參與思政教育。多主體協同的模式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提供多角度的教育視野,使學生在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碰撞中,形成更為全面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數智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fā)展
數智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諸多新要求,同時也為具體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能夠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數字化發(fā)展賦能,具體表現在三個層面。
其一,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拓展與豐富。在數智化的背景下,數智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供給帶來新機遇。首先是個性化思政教育資源的供給。個性化思政教育資源的供給基于學生的不同需求而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fā)。通過數據收集與分析,教育者可以識別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從而提供與個體需求相貼合的資源。例如,利用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技術,高??梢苑治霭▽W生的課程成績、在線學習行為、社交互動等在內的大量數據。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模式,并根據學生的需求推送個性化的學習材料。如某些學生可能在理論知識掌握上有困難,對實際案例分析卻具有濃厚興趣,教師可以優(yōu)先推薦相關案例研究。其次是多媒體資源的補充。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結合文本、音頻、視頻、動畫和互動元素,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生動的教學內容。如在備課階段,思政教師可以提前整理與課程相關聯的多媒體資料,并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視聽相結合的多媒體內容,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某些歷史事件或理論概念,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最后是貼合專業(yè)特征的思政教育資源。隨著學科交叉與專業(yè)化程度的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需要與不同專業(yè)相結合,實現思政教育的專業(yè)化和針對化。如面向工程類專業(yè)進行備課時,思政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整理與建筑工程相關的時事案例,導入工程倫理、社會責任、生態(tài)發(fā)展等相關思政元素,促使學生成長為具備良好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
其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隨著數智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隨之發(fā)生了深刻變革。這些變革不僅包括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多樣化,還涉及對整個教育教學流程的重新思考。以翻轉課堂模式和對分課堂模式為例說明。翻轉課堂模式將課堂內的學習和課外學習進行重新分配,學生在課前通過視頻、文獻、在線課程等形式自主學習理論知識,而課堂時間則更多地用于討論、互動和問題解決。在翻轉課堂中,課堂教學的重心從教師講授轉移到學生的主動學習。課前,教師通過在線平臺提供學習材料,并鼓勵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知識學習,課堂內的時間就可以被有效利用,學生和教師有更多時間在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這一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對分課堂是一種將大班課程轉化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新模式,強調學生之間有針對性的合作與互動,尤其適合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的大班課。在這一模式中,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各組圍繞特定的思政主題展開討論。數智技術為對分課堂提供了良好的在線討論平臺,學生可以利用各種應用程序進行實時溝通,以及上傳和分享資料。這種靈活的討論方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延伸到課外。教師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還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其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的、單向的課堂模式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學習興趣下降,進而影響教學效果。隨著數智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教師能夠通過多種手段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首先,依托VR技術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堂。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VR技術,將富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場景在課堂上再現,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事件和文化場景,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針對中國歷史的重要事件(如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等)的VR課程,學生通過VR設備,不僅能看到事件的場景再現,還能夠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真實地參與事件發(fā)展全過程。這種沉浸式的課堂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情感投入,幫助他們從感性層面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其次,互動教學工具的應用。為了提升課堂互動性,教師可以利用各類互動教學工具,例如在線問答平臺、實時投票系統(tǒng)和小組討論工具,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積極地參與討論,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授課期間可以使用在線投票工具向學生提問,收集他們對某一思想政治理論問題的看法,能夠實時將結果反饋給全班,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深入討論。這種即時互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還能激發(fā)多元化的思維碰撞,豐富課堂內容。最后,社交媒體平臺的融合應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將社交媒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課堂的互動性。例如,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專門的課程社群(如微信群、QQ群),鼓勵學生在課后分享他們的見解和思考,提出問題,并展開討論。這種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減少學生顧慮,使他們在課外也能主動參與思政教育。
數智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思路
其一,完善頂層設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數智化轉型。高校需將數智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核心戰(zhàn)略,明確數智化在提升教育質量、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增強教育影響力等方面的長遠目標。在戰(zhàn)略定位基礎上,高校需制定一系列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fā)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以規(guī)范思想政治教育數智化轉型的實施過程,包括但不限于項目審批制度、資源配置制度、數據管理制度和隱私保護制度。這些制度應當確保轉型的每一步都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法律法規(guī),同時進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另外,高校需持續(xù)完善與更新硬件設施,例如打造智慧教室,引入VR和AR設備,創(chuàng)造沉浸式的教育場景,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感和實效性,還可以完善多媒體教室和報告廳的配置,配備高清投影儀、音響系統(tǒng)和視頻會議設備等,為各種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會議的舉辦提供技術支持。高校還應優(yōu)化校園網絡布局,提高網絡速度和穩(wěn)定性,同時加強網絡安全防護,防止信息泄露和網絡攻擊,為思想政治教育數智化提供安全可靠的網絡環(huán)境。
其二,開發(fā)智能系統(tǒng),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個性化、精準化和智能化,高校應積極開發(fā)智能系統(tǒng),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此系統(tǒng)既要充分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又要引入最新的教育科技,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智能系統(tǒng)能夠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和數據加以分析,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學習進度,定制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計劃。智能系統(tǒng)還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輔助教師實時調整教學策略,為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和支持。智能系統(tǒng)能夠對大量的教育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智能推送,教師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和使用這些資源。同時,智能系統(tǒng)還可以對教育內容進行更新和優(yōu)化,使內容始終保持一定的先進性和時效性,符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目前,已有多所高校研發(fā)定制了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如電子科技大學構建了智慧網絡育人體系,分別搭建了教育大數據一體化平臺和智慧學工平臺,通過大數據技術精準評估學生的素質發(fā)展情況,精準評價學生的網絡行為,提供精準服務,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三,建立資源平臺,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高校可建立數字化思政教育資源平臺,整合全國優(yōu)質思政教材、電子教材、教學大綱等,打造標準化的教材資源庫;收集和制作高質量的思政教育相關的視頻、音頻、動畫、圖片等多媒體資料,增強思政教學的生動性和吸引力;整理國內外典型的人物事跡、歷史事件、社會熱點等案例,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建設涵蓋各個知識點的試題庫,方便教師組卷和學生自測。通過整合上述各類資源,師生可自行搜索和應用所需材料,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便利。高校還應建立區(qū)域思政教育數字資源共享機制。地方政府、教育部門應牽頭制定區(qū)域思政教育資源共享的整體規(guī)劃,實現不同學校、地區(qū)之間的平臺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區(qū)域內各高??沙闪⑺颊逃Y源共享聯盟,促進學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定期組織經驗交流會、研討會等活動,制定統(tǒng)一的數據標準,確保資源的規(guī)范化和兼容性,方便資源的交換和共享。高校還應開辟師生共同參與資源建設的通道,為廣大師生提供在線協作平臺,支持師生共同編輯和修改資源,實現協同創(chuàng)作,還可以在官網平臺設置專門的討論區(qū),方便師生交流資源建設的想法和經驗,最終互相學習和提高。
其四,強化師資力量,提升師資隊伍的數字化能力。教師自身的數字化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思政教育的數字化水平。對此,高校應持續(xù)強化對教師的數字技能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數字化素養(yǎng)。高??啥ㄆ跒榻處熖峁底只寄芘嘤栒n程,內容涵蓋信息技術基本操作、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等,幫助教師熟練掌握數字工具和平臺的使用方法。高??衫镁€上教育平臺,鼓勵教師在課余時間進行在線學習,高校也應向教師提供與課程需求相符合的視頻課,提供案例分析,幫助教師解決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高校還可以通過引進具有信息技術專長的人才,豐富師資結構,從而提升教師的整體技術水平。此外,高校需鼓勵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特別是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領域的教師合作,組建跨學科教學和科研團隊,共同開發(fā)數字化思政教育資源和工具。最后,高校需構建科學的教師數字化能力評價體系,包括技術掌握度、應用效果、創(chuàng)新能力等,對教師定期進行綜合評估,并且要對在數字化教學改革中表現優(yōu)異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激勵更多教師參與數字化教學改革,從而提升學校的整體數字化育人水平。
在數智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發(fā)展,不僅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更是提升思政育人質量和效果的重要路徑。通過不斷推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數字化轉型,促進資源的互聯互通,以及強化教師和學生的數字化素養(yǎng)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能夠更好地履行其使命,培養(yǎng)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綜合素質的新時代人才。
(作者系河南對外經濟貿易職業(yè)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