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臘月初八,民間俗稱“臘八節(jié)”?!芭D八節(jié)”來臨,“臘八粥”飄香。“八”諧音“發(fā)”,老百姓圖吉利,“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寓意“雙發(fā)”。
“臘八粥”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南宋周密所著《武林舊事》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我老家的小山村位于鄂西北偏遠地帶。小時候,每到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會鄭重其事地煮一鍋“臘八粥”。勤勞能干的家庭主婦們,天不亮就起床,把黃豆、紅棗、花生、核桃仁、杏仁、蠶豆、桂圓、蓮子等煮粥食材清洗干凈,根據(jù)食材的硬度,依次放入鐵鍋烹煮。多數(shù)人家的配料食材都湊不齊全,少數(shù)條件稍好的人家在粥快熟時,還會加入少許豬肉甚至牛羊肉。
民間向來認為,“臘八粥”既養(yǎng)人,也“養(yǎng)樹”。清《房縣志》卷十一《風俗》稱:“臘八日,以米和麥豆及諸蔬果作粥,謂之臘八粥。果木有不實者,以斧斫樹著粥于穴,問曰:‘結不結,枝壓折?!^之‘喂樹’?!睂τ趻旃∩俚墓麡洌谂D八節(jié)這天,用斧頭在樹干挖出洞穴,將“臘八粥”倒進去,喂養(yǎng)樹,希望它來年碩果滿枝。
我老家的相鄰村,在近幾年,每年都要舉辦“臘八粥”競賽。臘月初八這天,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各顯神通,精心烹制一鍋各具特色的“臘八粥”,送到指定地點。全村男女老少到場逐一品嘗,然后群眾投票表決,評出年度十佳“臘八粥”。飄香的“臘八粥”,擊退了冬日的寒冷,村民們邊品嘗邊交流,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吃了臘八飯,嘴要忌一半”。在兒時的印象中,臘月初八過后,大人孩子說話都要講究,要說吉利話,以便為農(nóng)歷的來年博取好兆頭。為防止孩子口無遮攔,不小心說出不討彩、不喜慶的話語,大人們又想出“補救”招數(shù)。比如,在臘八節(jié)和過年時,讓孩子們吃幾個荸薺,寓意“荸薺荸薺(不忌不忌),百事大吉”。
如今,“臘八粥”習俗仍是薪火相傳,配料食材多樣,營養(yǎng)豐富,家家戶戶都可以根據(jù)自家的喜好,隨心所欲在粥中放入相應食材。隨著解放思想、移風易俗,鄉(xiāng)親們逐漸擺脫各種“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臘月間包括過年,說話措辭不再那么如履薄冰,孩子們也可以張揚天真爛漫的本性,不怕童言無忌。不過,到了歲末年首,大家都說吉祥如意的話,表達美好祝福,已經(jīng)成為各地春節(jié)文化的重要構成。
“吃了‘臘八飯’,一天長一線?!迸D八節(jié)過后,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延長,夜晚一天比一天縮短,冬天走向縱深,也將走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