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海地鐵回應老人拖拽小伙要求讓座”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起因是有網(wǎng)友發(fā)布視頻稱,在地鐵車廂內(nèi),一位大爺和年輕小伙因“愛心專座”起爭執(zhí)。次日,上海地鐵服務熱線明確回應:愛心專座旨在服務有需要的乘客,但并未強制要求年輕人讓座,讓座與否更多取決于個人意愿。(據(jù)《新民晚報》)
編輯點評:愛心專座設立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屢屢陷入兩難。究其原因,在于我們過分依賴道德自覺,而忽視了制度保障的必要性。《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第六條規(guī)定:老、幼、病、殘、孕婦及懷抱嬰兒者優(yōu)先上、下車,其他乘客應當主動讓座。但上海地鐵工作人員的回復又稱,不是強制要求讓座,這種粗放式的管理必然導致認知差異:有人視之為專屬座位,有人理解為優(yōu)先座位。
然而,從網(wǎng)友發(fā)來的視頻可見,老人在口頭勸說無果后,竟上手強行拖拽小伙,試圖將其拖離座位。大爺?shù)挠欣肀汩_始轉變?yōu)椤盁o禮”,乃至于無理——從相關規(guī)定來說,愛心專座的確是為有需要的乘客設置,但并非強制年輕人讓座。小伙坐在愛心專座上不讓座,并沒有違反任何法律法規(guī),而老人的拖拽行為,反而侵犯了小伙的人身權利。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我們不應該停留在“讓座是美德”的敘事上,而放棄探討不讓座可能存在的合理原因。這種單向度的道德敘事,無形中制造了對立,讓本應溫暖的文明之舉變成了劍拔弩張的道德審判。
公共文明建設需要更智慧的解決方案。與其反復爭論“該不該讓座”,不如思考如何構建更科學的公共服務體系。只有在尊重多元需求的基礎上完善制度設計,才能讓“愛心專座”真正成為城市文明的亮麗風景,而非矛盾沖突的導火索。(黃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