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寧市美景。 黎曉剛 攝
文明底色
城市空間“邊角料”變成“上好料”,利用城鄉(xiāng)邊角“碎片”為群眾幸福生活“加碼”,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文明創(chuàng)建的暖意。
多樣宣講
流動宣傳“探頭”們翻雪山、跨河流,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傳”入千家萬戶、“播”到田間地頭、“走”進群眾心坎。
移風易俗
粗瓷大碗里盛滿土豆、青菜、面片等熬成的湯飯,一碗“熬飯”飄散的香氣,滋養(yǎng)著文明的種子在群眾心中生根發(fā)芽。
巍巍高原,生態(tài)如畫,文明如歌。
在青海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以民生福祉為底色、以生態(tài)保護為根基、以文化浸潤為紐帶的精神文明建設正蓬勃開展,高原的風攜著文明的種子,在每一寸土地上滋養(yǎng)出生動的文明故事。
“生態(tài)+文明”實踐 讓高原綠脈成為文明底色
高原天氣多變,在西寧市城中區(qū),85歲的殷得珍吃過早飯后與老鄰居在小區(qū)花園里聊天,一轉眼雨就落了下來?;▓@北側有一條風雨廊,幾位老人移步廊下,在滿目綠意中倚欄聽雨。
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青海省疾控中心家屬院,曾因設施老化等問題讓居民憂心忡忡。在征集意見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小區(qū)改造工作于2024年正式啟動,全過程“低擾民、高效率”,5個月就完成了施工。
小區(qū)環(huán)境變宜居了,居住在這里已45年的殷得珍有著最真切的體會:“現(xiàn)在道路平整了、綠化變多了,沒事我就喜歡下樓走走。院子里還規(guī)劃有停車充電區(qū)域,解決了年輕人最關心的問題,過段時間幸福食堂也要營業(yè)了,我們老年人很開心。”
在青海,老舊小區(qū)正在“逆生長”。2018年以來,青海已有70多萬群眾受益于老舊小區(qū)改造,今年正力爭實現(xiàn)2000年以前建成、有改造意愿的小區(qū)基本完成改造,讓城市文明內生動力持續(xù)涌動。
文明新風吹拂高原,街頭巷尾展現(xiàn)新顏。
自從家附近有了“口袋公園”,居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李香玲生活又多了幾分愜意?!耙郧跋肴ス珗@里放松一下要走上半個小時,現(xiàn)在下樓幾步路就有‘口袋公園’,園內不僅有健身器材還有兒童玩耍設施,無論早晚總是很熱鬧?!崩钕懔釔廴サ目诖珗@叫“云歌園”,園內的歡歌笑語從高原飄向云端,如漣漪般擴散開來。
成功創(chuàng)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的格爾木市,“見縫插綠”積極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漫步于航空巷、柳樹巷、光明社區(qū)……一個個曾經的城市空間“邊角料”變成“上好料”,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生活常態(tài)。
串珠成鏈的綠意不只在格爾木蔓延,近年來,青海充分利用城鄉(xiāng)邊角“碎片”為群眾幸福生活“加碼”,集文化、生態(tài)、健身、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口袋公園”,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文明創(chuàng)建的暖意。
點綴于城鄉(xiāng)的“口袋公園”小而精,散布于草原的生態(tài)保護區(qū)廣而美,高海拔的無盡畫布上,生態(tài)宜居的文明底色日益鮮亮。
在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江西溝生態(tài)保護站,多杰娘吾每日的巡護路線超過15公里。來自牧民家庭的他對生態(tài)管護員這一身份有著深刻的感悟:“巡護工作雖然辛苦,但守護青海湖、保護家鄉(xiāng)生態(tài),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FONT>
在青海湖沿岸三州四縣,和多杰娘吾一樣參與生態(tài)管護的牧民如今已逾百名。隨著青海湖國家公園創(chuàng)建任務的不斷推進,12個生態(tài)保護站吸引了越來越多牧民成為生態(tài)保護的保護者、宣傳員。青海以“生態(tài)+文明”的生動實踐,讓高原綠脈成為文明底色。
多樣宣講探索 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飛入高原百姓家
前不久,一條總點擊量超122萬次的視頻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火出了圈。視頻中,民警帥氣出鏡講解案例,吸引群眾紛紛轉發(fā),宣講內容在一次次點贊中入腦入心。
作為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互助縣緊扣“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目標,全力打造“七彩聯(lián)盟”宣講品牌,因地制宜組建百姓宣講團、花兒宣講團、網絡宣講團等7支宣講隊伍,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傳”入千家萬戶、“播”到田間地頭、“走”進群眾心坎。
互助縣精彩紛呈的宣講工作,是青海全面深入開展理論宣講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各地在持續(xù)推動宣傳宣講大眾化、通俗化等方面出新招、務實效,聚力打造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青海樣板”。
連日來,才讓加背著材料和筆記本,穿梭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鎮(zhèn)熱貢路社區(qū)的多個小區(qū),宣講高齡補貼等惠民政策。作為社區(qū)委員兼網格長,下網格開展宣講是才讓加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
熱貢路社區(qū)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qū),在宣講過程中,才讓加會把政策條文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話”,當注意到有居民對政策存在疑惑,他利用社區(qū)微信群推送政策解讀小視頻;針對行動不便的老人,他還主動上門講解,確保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應有的政策福利。
在黃南州,像才讓加這樣的流動宣傳“探頭”遍布四縣,他們翻雪山、跨河流,走村入戶,將黨的理論和惠民政策送進千家萬戶。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所孕育的偉大祖國、偉大民族,永遠是全體中華兒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比涨?,西寧市城東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展館迎來又一批參觀者,來自西寧市曉泉小學的小講解員聲情并茂地進行講解。
通過文教融合和館校結合等方式,城東區(qū)堅持擴大展館教育覆蓋面,持續(xù)講好“小陣地”里的“大故事”,已吸引5萬余名各族群眾通過參觀展館汲取團結奮進的力量。
從高原到谷地,從城市到牧區(qū),流動的宣傳“探頭”與固定的宣講陣地相互配合,在高原織就了一張覆蓋全省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網絡。一場場宣講如同春風化雨,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理念在青海更加深入人心。
文明新風浸潤
從移風易俗
到禮遇典型的文明新篇
干凈平整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村居……夏日,在湟源縣的鄉(xiāng)村走一走,美麗畫卷處處舒展。在這里,一碗“熬飯”移風易俗,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鄉(xiāng)風文明和百姓減負兩把“鎖”。
湟源縣申中鄉(xiāng)廟溝村村民張申林5月操辦了家里的一場喪事,與前些年鄉(xiāng)里農戶辦喪事普遍要三五天,還要殺豬宰羊、大辦酒席不同,這一次他嚴格按照“一碗‘熬飯’辦喪事”的規(guī)定來,不僅只用了半天時間,花費也只有不到三千元。
為切實減輕群眾負擔,持續(xù)推進移風易俗,在廣泛調研、征詢意見的基礎上,湟源縣把“一碗‘熬飯’辦喪事”作為促進鄉(xiāng)風文明的重要抓手,以煮“熬飯”代替擺酒席的做法降低辦事成本,提倡節(jié)儉吊唁,杜絕鋪張浪費,培樹文明新風。
粗瓷大碗里盛滿土豆、青菜、面片等熬成的湯飯,一碗“熬飯”飄散的香氣,滋養(yǎng)著文明的種子在群眾心中生根發(fā)芽。通過一個個務實的行動、一項項創(chuàng)新的舉措,青海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文明素養(yǎng),讓文明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
在大通縣,刷“禮遇卡”乘坐公交車到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皮影工作室開展活動,是“中國好人”李彩亭的日常。
“縣上出臺了道德模范禮遇措施,獲得榮譽的先進典型不僅在1年內能免費乘坐公交車100次,還能享受1次免費體檢、10次免費理發(fā)等福利。”李彩亭握著印有特殊字樣的禮遇卡感慨道,“每次刷卡乘車,伴隨著‘禮遇卡’提示音響起,司機的溫暖微笑、乘客的贊許目光,都讓我覺得堅持了近40年的皮影文化傳承更有意義?!?/FONT>
這份禮遇化作一股無形的力量,激勵著先進典型持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在李彩亭的帶動下,皮影工作室已發(fā)展為匯聚老中青三代傳承人的文化基地,一場場公益展演走進鄉(xiāng)村、社區(qū)與學校,用非遺藝術演繹新時代好人好事。
時代進步需要道德風尚的引領,青海以禮遇模范、宣傳模范、學習模范的舉措,樹立崇德向善風向標,讓好人好事成為社會風尚,德善傳承如同繁星點點,照亮高原文明之路。
青海,這片土地上每一縷文明的氣息,都如高原的風撲面而來,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歌,回蕩在藍天白云之間,譜寫出中國式現(xiàn)代化青海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