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紹興魯迅故里的花崗巖景墻前,墻畫上魯迅夾煙的形象已靜靜矗立 22 年。這幅曾融入景區(qū)日常的藝術畫面,因游客孫女士的一則控煙投訴引發(fā)廣泛爭議。裊裊煙痕間,一場始于個體投訴的爭論迅速升溫,最終演變?yōu)槿駞⑴c的文化思辨。
本期“深讀”便以這起魯迅夾煙墻畫事件為切入點,詳細梳理事件從投訴發(fā)起、網絡發(fā)酵到公眾熱議的完整脈絡,深入探尋景區(qū)當初選擇這幅作品作為入口核心景墻的考量,我們亦收錄了這場爭議中不同立場的多元聲音,為讀者呈現(xiàn)更全面的討論視角。

紹興魯迅故里。(圖源:“紹興魯迅紀念館”微信公眾號)

李以泰所作的木版畫。(圖源:“作家文摘”微信公眾號)

魯迅雕像。(圖源:“紹興魯迅紀念館”微信公眾號)
梳理
從投訴到道歉
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
浙江省紹興市的魯迅紀念館有一面魯迅手里夾著香煙的網紅打卡墻,部分游客到魯迅紀念館參觀游覽,會到這面墻點燃打火機或者香煙,拍一張“給先生點支煙”的打卡照。
但近日,這面墻畫遭到游客投訴,游客孫女士在社交平臺上發(fā)文,認為紹興魯迅故里景區(qū)魯迅抽煙的墻畫不妥當,并在8月22日將此事投訴到了浙里辦,建議將畫面換成魯迅右手握拳伏案版畫。
此事迅速在網上發(fā)酵,許多網友表示:我對魯迅在自己墻上吸煙沒意見,并有不少網友致電景區(qū),要求景區(qū)堅持尊重歷史,不要因為個別人的觀點修改相關畫面。8月25日,“紹興魯迅紀念館”微信公眾號回復稱,魯迅故里景區(qū)始終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不輕易改變魯迅故里在廣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事件熱度不減,有網友發(fā)現(xiàn),投訴者孫女士社交賬號主頁介紹中標注:煙草電子煙out,只可“尼古丁袋”。其賬號發(fā)布的內容除了投訴抵制抽煙,還經常宣傳推廣尼古丁袋的好處。不少網友認為此事有炒作之嫌,小編搜索發(fā)現(xiàn),網友截圖的社交平臺,目前孫女士已隱藏賬號。
據(jù)@大河報報道,天津嘉康律師事務所武愛君對此作出解讀:尼古丁袋系脫離了煙草制品的尼古丁產品,仍存在成癮的可能性。尼古丁袋在我國尚未取得生產銷售批準,同時由于其不具備我國法律法規(guī)要求的煙草產品的正規(guī)形式,對人體影響尚不明確,不具備作為商品的基本要求,因此其生產、銷售、宣傳,均有涉嫌違法的可能。
8月28日,投訴紹興魯迅紀念館魯迅夾煙墻畫的當事人孫女士在微博發(fā)布長文及視頻回應事件,并為占用公共資源空間致歉。孫女士稱,會投訴魯迅夾煙墻畫是因為“這里是真的有好多人在墻前打卡陪一根,學點煙,被迫聞二手煙毒氣。而周圍都是孩子。如果沒有這樣,我可能也不會建議?!辈⒎Q“希望以后魯迅墻畫前,不要再有人吸煙,學點煙”。
評論中有網友認為她的底層邏輯出現(xiàn)了偏差,是典型的“我解決不了吸煙,所以我選擇解決掉魯迅”,對此孫女士回應“我對魯迅沒有針對性,這畫是任何一個別的人,我都會建議換”。
另據(jù)澎湃新聞報道,8月30日凌晨,孫女士在社交平臺貼出了紹興故里景區(qū)對其投訴的答復意見。答復意見稱,“景區(qū)始終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不輕易改變魯迅故里在廣大游客心中的既有形象”。另一方面,目前景區(qū)范圍內已覆蓋禁煙標識,并有文明引導員對游客抽煙行為進行勸阻。
8月30日,小編注意到,投訴“魯迅夾煙”墻畫的當事人孫女士@非吸煙者權益策略師Ada微博賬號被封。頁面顯示,“該賬號因被投訴違反《微博社區(qū)公約》的相關規(guī)定,現(xiàn)已無法查看”。
據(jù)微博社區(qū)觀察員官方賬號@圍脖俠:經核實,所示違規(guī)用戶@非吸煙者權益策略師Ada存在多次借控煙之名違規(guī)推廣所謂尼古丁袋等行為,因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社區(qū)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現(xiàn)已受到關閉賬號的處置。
尋源
畫從何來?
一幅李以泰于1974年創(chuàng)作的名為《馬克思主義是最明快的哲學》的版畫作品
“魯迅夾煙”這幅墻畫所參考的原畫,是著名版畫家、浙江省版畫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李以泰于1974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版畫作品,原名為《馬克思主義是最明快的哲學》,生動刻畫了魯迅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時凝神思考、豁然開朗的形象,作品先后發(fā)表在《杭州日報》《浙江日報》等媒體上,成為人們心中魯迅的經典形象之一。
根據(jù)現(xiàn)有的歷史資料照片,較早反映魯迅夾煙的鏡頭畫面是在1927年。在魯迅生平研究者榮挺進收集的一些魯迅生活照片中,有一張是1927年9月11日,魯迅與許廣平、蔣徑三在廣州艷芳照相館的合影,畫面上魯迅一襲白色長衫端坐在椅子上,手里夾著一根香煙?!斑@應該是現(xiàn)存歷史資料照片里,較早反映魯迅先生吸煙的畫面了?!睒s挺進說道,他還指著魯迅隨后于1928年、1930年拍攝的兩張單人照片里,均有手指“夾煙”的動作。1936年魯迅臨去世前十天夾著香煙與木刻青年侃侃而談的畫面,被攝影記者沙飛捕捉到,為后來畫家、雕塑家創(chuàng)作“魯迅夾煙”藝術形象提供了母本模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魯迅與戰(zhàn)友瞿秋白的多幅木版畫里,均有魯迅夾煙的動作畫面。
幾十年來,李以泰先生這幅名作已深入人心。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等都收藏或展示有魯迅吸煙造型的美術作品。
面對投訴,紹興魯迅紀念館回應稱:“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新興木刻的倡導者,景墻用木刻形式表現(xiàn),符合魯迅文化的歷史背景,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藝術性。景墻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魯迅故里的組成部分,已成為海內外游客來紹興的重要打卡地。魯迅故里景區(qū)始終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不輕易改變魯迅故里在廣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對此,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象群表示贊同紹興魯迅紀念館的決定?!棒斞傅膴A煙形象,和他的胡須、長發(fā)共同構成了他的特征符號。這些年無論是版畫家,還是雕塑家,創(chuàng)作魯迅形象的作品大多都有他手指夾煙的動作,去掉了煙頭,如同剃光了胡須?!崩钕笕悍Q,今年3月底,他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建館四十周年時捐贈的魯迅塑像,就有他身著長衫手夾香煙的藝術形象。
魯迅長孫周令飛則向北青報記者表示,“魯迅吸煙、拿筆已成為他的標志動作?!痹谥芰铒w看來,公眾既有提意見和投訴的權利,也有抽不抽煙的選擇權。但要尊重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維護好畫家的作品。
探因
為什么選擇這幅畫?
這幅響當當?shù)陌娈嬅骺坍嫷聂斞?,被公認是魯迅先生最經典的形象之一
魯迅夾煙景墻位于魯迅故里東入口,由花崗巖組成,高4.5米,長15米左右,畫面主要由魯迅畫像和魯迅故里的典型風貌組成,鐫寫了蒼勁有力的“魯迅故里”四個大字,至今已有22個年頭,已成為魯迅故里的標志之一。作為景區(qū)入口,更作為紹興文化地標、網紅打卡點,景區(qū)當初為什么會選這幅畫作為墻畫原型?
其實,這一魯迅經典形象在上墻以前就已經深入人心。畫像的原作是名為《馬克思主義是最明快的哲學》的黑白木刻版畫,出自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李以泰之手。時任杭州王星記扇廠美術設計的李以泰,在1974年創(chuàng)作了這幅作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報紙、雜志中頻繁出現(xiàn)過,深受讀者的喜愛,是一幅響當當?shù)陌娈嬅鳌F淇坍嫷聂斞?,也被公認是魯迅先生最經典的形象之一。
紹興市書畫界人士認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經過深思熟慮,凸顯的是人物精神狀態(tài)。這是得到普遍認可的名作?!?/FONT>
2002年,魯迅故里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啟動,紹興有關部門召開專家評審會,商討入口處景墻怎么建。
魯迅是中國新興木刻的開拓者,評審會上,專家提議景區(qū)入口處的景墻從木刻版畫作品中提取主要元素。紹興魯迅紀念館原館長裘士雄是受邀發(fā)言的專家,他就提到可以用這幅版畫。經過討論,大家認為這幅版畫是名作,適合作為景墻內容。
李以泰豎排呈現(xiàn)的原畫“挪”到景區(qū)入口,以橫排的形式怎么呈現(xiàn)?這個難題卻被畫中自帶的煙霧輕松化解?!熬皦M向延展,一側是魯迅故里整體形象的白描,另一側是‘魯迅夾煙’形象,煙霧恰恰能銜接這兩個畫面主體?!濒檬啃刍貞?,大家覺得這個設計讓人眼前一亮,讓畫面鮮活且富有整體性。
紹興文理學院蔡元培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繼鐘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藝術手法,用煙氣做銜接,讓作品各個主體之間顯得更連貫,這種手法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也很常見。
魯迅夾煙景墻已經22歲了,它既不是紹興公共場合最早的魯迅形象,也不是投資最大的文化地標,卻在市民和游客心目中影響最為深遠。社交平臺上,這面景墻掀起潑天流量,年輕人的鏡頭齊刷刷投向這里,表達對先生的敬意。無形之中,這面墻兼具了流量入口、展示窗口的多重功能。
浙江省魯迅研究會秘書長卓光平在接受采訪時說,他2011年從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畢業(yè)到紹興文理學院工作時,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魯迅故里,留下的第一張照片便是在這處景墻下。在他和一些魯迅研究者看來,這一形象最能代表真實的魯迅。
爭議
從墻上香煙 到網絡“硝煙”
大部分網友都不贊成更改墻畫
在孫女士投訴前,可能我們誰也沒想到,魯迅先生手中的香煙會在今天演變成一場網絡“硝煙”。
熱議持續(xù)至今,一部分網友贊成選用不抽煙的形象,當與時俱進,一部分網友認為事件的爭議能引起社會對控煙的重視,沒什么不好,當然,大部分網友都不贊成更改墻畫,呼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但不得不說的是,游客在墻畫前“點煙打卡”的行為藝術確有不妥,打卡可以,請別點燃手中煙。8月26日,人民網-觀點頻道發(fā)表《人民熱評:從“魯迅抽煙”說開去》一文對事件進行了評論,原文如下:
近日,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一面魯迅手里夾香煙的網紅打卡墻,被部分游客投訴,認為這幅墻畫不妥,會對青少年的行為規(guī)范有不良影響。相關話題一度沖上熱搜。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斗士形象,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真實反映,也已成為中國人民集體記憶中的文化符號。網紅打卡墻上的魯迅形象藝術化還原了“生活中的魯迅”,讓我們在感悟其戰(zhàn)斗姿態(tài)之外,得以感受其普通人的真實一面。針對魯迅夾煙墻畫被指“可能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引導”,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得出客觀公允的判斷。正如有網友留言表示,“我從小就看著魯迅先生的形象長大,到現(xiàn)在我也沒有抽煙。”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相關指摘確有偏頗之處。
投訴權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賦予公民的重要權利,是監(jiān)督公權力、完善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從消費者權益保護到公共事務參與,合規(guī)渠道內的理性投訴推動了無數(shù)社會問題的解決。然而,投訴權的行使如同所有權利一樣,有其邊界與尺度。這個邊界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就是既要符合當下的公序良俗與法律法規(guī),又要尊重歷史和事實本身的邏輯。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睔v史人物的公共形象往往承載著超越個體的時代精神與民族記憶,簡單以今日標準解構歷史形象,無異于文化上的“刻舟求劍”。當投訴內容涉及歷史人物和相關評價時,我們更需警惕用今人的標準苛責古人,避免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當我們就這類問題提出意見時,應當問自己:我的訴求是基于真實的歷史認知還是當下的情緒投射?是旨在促進文化傳承還是制造對立分裂?是尊重公序良俗還是追求標新立異?
理性投訴與歷史評價的辯證法,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成熟度的體現(xiàn)。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既能保障公民暢所欲言的權利,又能守護共同的歷史記憶;既能與時俱進地反思傳統(tǒng),又能珍視那些構成民族精神基石的符號與價值。
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中,我們需要少一些“破”的沖動,多一些“立”的智慧;少一些非此即彼的對立,多一些兼容并蓄的包容。
9月1日,《新京報》在社論版刊發(fā)《邊投訴“魯迅夾煙”邊推銷尼古丁袋,不是公益》一文,對孫女士的行為作出批評:明里做公益,暗里做生意,如此“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也透支了寶貴的社會信用。當日,本報觀點版《文明棱鏡》欄目也以《魯迅夾煙墻畫引發(fā)的多重思考》為題,對事件進行了多維度評論,掃碼即可直達版面,一起看見事件的許多面。

綜合自人民網、澎湃新聞、《北京青年報》、《紹興日報》等